本文目录一览: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建筑工程介绍?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诺门罕,拥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而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当地文化的极致睁扮体现,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察袭文化。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的详细介绍。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现有战争陈列馆、万人焚尸坑、将军庙、炮阵地、日军野战医院遗址、胡鲁斯台河战争遗址等。1989年,新巴尔虎左旗修建了诺门罕战役陈列馆,馆内收藏战争遗物3000余件。
建筑结构
陈列馆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内收藏战争遗物3000余件,以时间轴为叙述主线,将原始图片、纪实影片、实物、文字资料相结合,辅以声、电等表现形式,全面、客观地向世人还原了诺门罕战役。
和平大钟
陈列馆前广场中心立有和平大钟一座,钟上以蒙汉双语铭刻战役经过与人类祈求和平的心愿。
诺门罕战役遗址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分为四个区域,同时具备接待游客、提供军事娱乐、军事展览和综合项目等功能。诺门罕战役遗址包括六大景区,四十六个小景点,有万人坑、焚尸馆、将军庙等。
诺门罕战役遗址六大景区分别是入口、罪证、覆灭、和平、野战、素质训练。整个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的修建风格是设计成了一个密封的碉堡,主题构架是框架结构,共有四层,金属感强烈,整体布局都是像石灰一样的岩石裸色,相当凝重。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当年战争的场面和政治时局,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采取了光学声学电学相结合的手段,科学合理的对展览馆进行布局,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败早兄,有很强大的代入感。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于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门罕;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求二战倭寇和老毛子在东北的诺门罕战役详解
诺门罕的战事持续了3个多月,日军虽一再受挫,却丝毫没有退意,继续防御无法遏止日军的疯狂意图,连续的胜利使苏军士气高涨,该大反攻了。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进攻的命令20日凌晨2点45分传达到一线连队,对面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军反攻做到了最大的突然性。 总攻第二天,苏军两翼包抄的装甲部队顺利会师,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同时,强大的炮火和密集的轰炸将日军所有前沿炮兵阵地、观测所、通讯站完全摧毁。第203伞兵旅突袭敌后,成功地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日军已成瓮中之鳖。东京不肯认输,怎么也不愿相信堂堂的“大日本皇军”会失败,命令部队立刻反击,不能坐以待毙。 8月24日凌晨,反攻部队纷纷从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来,等日军完全脱离了阵地之后,苏军的炮火铺天盖地般打了过去,无处躲藏的日军伤亡惨重。有些地方尸体多得摞在了一起,让人无处下脚。关东军的疯狂反击失败后,防线全线崩溃,苏军追击到将军庙一线停了下来,歼灭关东军主力目的已基本达到,斯大林不想在远东引发苏日大战。 诺门罕前线的谨中日军最后仅剩下400余人,整建制跑出来的只有骑兵联队百十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打断。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损失了近50000人,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旅团)、第1独立守备队(旅团)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损失殆尽,11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9月3日,关东军停止了一切战斗行动。东京肯罢战的原因一方面是如斗前线已无可用之兵,一方面缘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消息传来,无疑给日军当头一棒。签约前德国根本没打算跟日本通气。当初《反共协定》签订后,日本一直追在德国屁股后面要求再搞个军事同盟,而希特勒则哼哼唧唧,始终不予明确答复,没想到德国却悄悄地先与他们共同的敌人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弄得日本狼狈不堪。日本政府颜面尽失,内阁只好宣布总辞职。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不仅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也输得精光,成了国际舞台上一个令人耻笑的跳祥橡山梁小丑。不久,“南进”派渐占上风,东京重新调整国策。日本从此将目光移向了太平洋和东南亚,准备与美、英分羹。 给分!!!
诺门罕战役的战斗伤亡
诺门坎战役在中国属于一个神话级战斗,充满迷雾,歼灭日本国宝唯一战车师团,苏军仅仅损失6千人就摧枯拉朽般歼灭6万日军,打破了日军北上的想法,迫使其南进………
但是自从90年代开始,俄罗斯方面已经放开了战争时期的大批档案,日本相关资料也已经可以在国内查到。让我们逐渐明白了诺门坎战役并不是那么简单。
诺门坎战役爆发时,在东北的日军数量并不大,而且都是半个师团,另外一半是国内称为留守师团。
战役大致过程是;
(1),5月13日,日军边境守备第23师团得到情报,外蒙军越境进入哈拉哈河放牧。5月15日,日军出动部队将其击退。
(2),5月21日,日军通过侦查发现苏军已经开始在对岸集结,苏军投入包括步兵第57,82师,坦克第11旅,外蒙第6师等部队。日军第23师团擅自出动搜索队和步兵第64联队一部,包括伪满军等1500人出击,经过激烈战斗,战斗到5月30日深夜,日军遭到打击后撤。日军战死159人,负伤119人,失踪12人。
(3),6月17日,苏军开始对日军控制区进行空袭,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中将以动用1个师团的兵力,委任于现地司令官的方式同意第23师团出动反击。
并加强给第23师团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连同第23师团本身部队合计2万人。
苏军出动,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并且派遣了苏联第一名将朱可夫亲自指挥战斗。
7月2日,日军首先发动进攻,40多辆日本战车在夜里了突袭苏联1个装甲旅并且重创了对手,击毁苏军坦克、装甲12 辆,75MM、122MM、152MM大炮12门,反坦克炮7门,卡车20辆。7月3日,继续进攻的安纲支队向苏军主阵地发起攻击,苏军利用45mm反坦克炮、苏军坦克、空军轰炸、重炮猛轰,大量铁丝网等方式阻止日军战车第4联队前进。在苏军庞大炮群面前,日军安岗支队在原本就不多的弹药用尽后,自行撤退回转后方。
日军步兵第64联队在战车部队发起进攻后,随即向预定的苏军733高地前进。日军率先开始突击,7月3日,第64联队攻下733高地一角。但随后,苏军接连发动反击阻止住日军前进。这边日军刚突破就发现,就发现300多辆苏联坦克,装甲车疾驰段裤野而至,日本步兵也不示弱,用喝完水的汽水瓶制作成燃烧瓶,毁伤苏军大量坦克,号称燃烧瓶之夜纯枝,苏军这这天晚上损失坦克装甲车上百辆。在战斗中,苏军第11坦克旅配合摩托化步兵第149团防御733高地时,遭到了日军步兵第64联队主力进攻,第11坦克旅旅长雅克夫列夫上校与摩托化步兵第149团团长苏米偌夫双双阵亡。
7月3日下午15时,一直随同23师团行动的关东军副参谋长矢野音三郎少将,根据河东进攻的失利,以及亲眼看到河西岸苏军的大量坦克在炮兵、空军配合下的意外惊人反击,感到部队如继续留在西岸,将会发生危险。且通向河西的军桥数量很少,如被苏军封锁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向23师团长提出:停止进攻,于当日晚从西岸将部队撤回。
7月3日晚,日军第23师团的2个联队开始后撤,苏军立即对撤退的日军进行阻击。苏军先以地面发射和空中投下了大批的照明弹,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接着以浓密的炮火压制日军,企图全歼日军,日军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大佐在夜间的混战中被流弹击中,当场阵亡。
7月4日晨,战斗已集中在军桥附近。苏蒙军的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向这一地区进行猛烈攻击,但工兵第23联队长斋藤勇中佐,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保护军桥,以等待河西最后一个难以撤离的第26联队,中间他曾派工兵携带炸药,炸坏了苏军向军桥附近工事中喷火的3辆坦克,直到他的陆军士官学校同期同学(25期毕业于1913年5月)须见新一郎大佐率领着第26联队通过后,才下令拆桥。
日军撤退后总结认为,日军过于轻敌了,而且第23师团炮兵火力太弱,无法压制对方,更加掩护步兵无法突破苏军的大纵深防御阵地,工兵太少,后方补给困难。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打了几天发现,对方兵力雄厚,日军兵力好像是太少了。
于是日军握喊决定增加的炮兵,由关东军炮兵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少将任团长,除了原已在战场上的野炮兵第13联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外,又增加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16门),独立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10公分口径加农炮16门),穆棱重炮兵联队(15公分口径加农炮6门)。(以上部队皆不满员,只部分火炮出战,该部也不是一般网传的那样是日本唯一机械化牵引炮兵,机械化牵引炮兵在当时的日军中很普通)。
苏军坦克第11旅在冲击日本步兵阵地时,发现日军并不害怕坦克,更没有崩溃,反而遭到日军的燃烧瓶之夜,苏军第11坦克旅在7月的损失数字都赶上苏德战争的1个坦克军了。
(4),7月23日,天气晴朗,6时30分日军炮兵首先用野炮进行诱致射击,企图侦察苏军各炮群的位置。
果然,苏,军进行了反击,日军炮兵情报队和升空的飞机,一一记载和通报了苏军炮兵阵地的方位、距离。
根据这些数据,日军的炮群随即进行了效率射,隆隆之声震天动地,当日军每门炮打完约两个基数的炮弹后。第23师团开始出动,结果遭到苏军猛烈火力打击,仅仅夺取了几个小高地,对关键渡口还是无法控制。其原因是苏军在这里有400多门大炮,火力根本就不比日军弱,数量也比日军大得多。
此时,关东军感觉事情不对,要求调第5,7师团,并增加1个会战分弹药的要求。但这时的日军大本营,对关东军越权擅自轰炸外蒙的机场;拒绝驻青岛的第5师团增强诺门罕地区;使用象23师团这样的新部队,来解决与日本声誉有关的边境事件。这些使大本营对关东军极为不满,现在想着调人了?日军大本营给出的意见是;对此一事件,本着局部就地解决的方针,至迟于今年冬季处理完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然后部队撤离该地,如苏军再侵入争议区,视情况进行反击。兵力没有,只给了1个第6军空头番号。
虽然成立了第6军,并且拥有了超过7万人的纸面兵力,但是真正到现地战场的就只有第8国境守备队1个大队兵力在战役接近结束时前去接应23师团突围。其他部队都压根没有出现过。在战场上还是第23师团为主。
(5),就在日军骑虎难下之时,朱可夫也在策划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反攻,从7月中旬开始,朱可夫要求苏联政府再次大规模向前线调派作战物资,以弥补前期作战的损耗,到了8月中旬,苏联向偌门坎地区又紧急输送了60000吨军火物资,其中仅炮弹就20000多吨。
8月20日,苏军开始了第一次大反攻。苏军远东第一集团军下属第36摩步师,第57,82,152步兵师,第5机械化旅,第6,11坦克旅,第7,8,9装甲旅,第212空降旅等部队以及大量的飞机、火炮,作快速、猛烈的迂回进攻。在空中苏军以每批约20架的轰炸机,由其大批战斗机掩护轮流在日军阵地上空投弹;地面则是大量滚滚而来的苏蒙军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西岸台地上的若干苏蒙军炮兵群,不停地将炮弹向日军阵地倾泻。
面对苏军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的强大装甲集群冲击,此时阵地上日军第23师团的亡命徒性格开始显现出来了。在苏军这种闪电战式的装甲部队在空中掩护下的迂回包抄中并没有崩溃,顽强坚守阵地之余,还在发起反击。8月24日上午9时30分,日军从阵地守军中抽调两个半联队,投向横宽约3公里的正面进行反击。不久,即遭到苏蒙军依托新设阵地的顽抗,接着苏军步兵第57师、装甲第8旅、坦克第6旅,蒙军骑兵第8师约200辆装甲车和大批的摩托化步兵,也出现在这批日军的前前后后,作持续猛烈的反击。炮兵还在日军进攻的正面,形成一条“火制”地带,使日军无法前进。
当战场情况已呈不利时,关东军于24日决定:调第7师团主力至战场,企图打破苏蒙军的围攻;25日下令调驻牡丹江市以东的第2师团、野战重炮兵联队、速射炮部队至战场;26日情况紧急时,又下令调驻佳木斯、勃利的第4师团急速至诺门罕地区。 (兵器损失表: 7.62mm自动步枪:198支, 7.62mm步枪:1192支, 马克西姆重机枪:225支, PD机枪:2264支, 12.7mmDK重机枪:1挺 ,82mm迫击炮:8门, 45mm反坦克炮:20门,76mm团属炮:14门, 76mm炮兵炮:11门, 107mm野战炮:4门, 122mm榴弹炮:31门, 152mm榴弹炮:6门, 汽车,牵引车,运输车:692辆, 坦克,装甲车:397辆(仅计算全毁,受伤未统计。))
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第23师团最北面的搜索队首先遭到歼灭性打击。苏蒙军以坦克群、密集的炮火、空中轰炸攻向日军这7个中队的阵地。每分钟约有200发炮弹在搜索队阵地上爆炸,所有的工事几乎都被炸平,接着坦克部队在日军阵地上来回冲杀。24日,搜索队尚剩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员,被迫在无命令的情况下,放弃了阵地。
战斗至8月28日,在苏军巨大数量优势的兵力及火力优势打击下,日军防线崩溃,被围日军在第8国境守备队的接应下突围,到9月1日战斗全部停息。
(6),至此诺门坎战役经过3个半个月的战斗结束。也许现在大家开始对这个打了全场的第23师团发生了兴趣。日军第23师团是一个警备性质的三单位制师团,下辖第64、71、72联队。1个步兵联队只有2909人,炮兵联队的12门120毫米炮都是第5师团的淘汰货,3个步兵联队都是新建立不久的,到诺门坎战役爆发前1个月的的1939年4月,第23师团士兵才开始野外战术科目训练,武器也低劣,火力比关内正面战场的二流师团还弱,全师团共1.5万人。日本第6军是在8月编成的,但是除了第23师团以外,大部分部队都是后来才赶到战场,由于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军部否决了第6军的复仇作战,并很快达成了停火协议。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其实表现不错,以一个师团为核心对战苏联1个装甲集团军,首先诺门坎战场是大荒原和苏军还位于高地,日军无险可守,还需要过河才能攻击苏军,整个战场地形是非常适合苏军装甲部队发挥的。 其次,苏军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安岗坦克支队也没有被歼灭,只是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
苏军伤亡解密数据可以查阅俄罗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将(GF Krivosheev)的出版书籍。英文版为《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苏军伤兵,其中由子弹造成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日军投入弹药少,不是没有弹药。第一是轻敌,第二主要弹药都投放到了关内战场。例如,在南京战役,日军投入炮弹超过30万发,是诺门坎战役的30倍以上。(而且南京战役日军全部是精锐野战师团,根本没有在诺门坎第23师团这样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第23师团后来成为主力,也又部分原因是在诺门坎打的不错,后来才得以升级加强为野战师团)。
苏军本身,也认可此次战役获胜不易,所以在战役以后,苏联17121人获得表彰,70人获得最高荣誉苏联英雄称号,24个部队获得苏联勋章。卫国战争爆发后,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苏德战场荣获“近卫”称号。可见,这些部队都是苏军当中的精锐部队。
(7),偌门坎之战后,很多违抗军部命令擅自抗命发动冲突的日军中高级军官也遭到了清洗,整肃了陆军的纪律,加强了陆军上级对下级各部队的控制能力,使得日本陆军中下克上的传统至少在表面上基本不复存在了。诺门坎战役本是日军第23师团小笠原中将轻率的行动引发,战后他亦为此引咎自杀。
9月27日,日方第1次放回苏军被俘人员87名;9月27日、28日两天,苏方放回日俘88名(内伪满军5名)。以后双方为此于11月29日在赤塔、1940年1月7日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直到1940年4月27日,才最后交换完所俘人员。
正是在诺门坎战役之后,日军才开始向东北调动陆军主力和大批贮备物资,根据日本既定国策纲要,日军大本营于1941年7月11日向关东军下达了“大陆命第506号”命令,要求关东军进行关东军特别演习,按对苏作战态势,展开部队。
一位参加过诺门坎战役的伪兴安军蒙古族军官在回忆录中说,当苏军大炮开始猛烈轰击时,苏军装甲部队开始发动冲击。兴安军全部溃退,这时,他看到一大队日本步兵举着刺刀向着苏军装甲部队推进,硬是打退了苏军。
结语,说清楚,诺门坎战役的情况,对于中国抗战是很有必要的。原因是,根据那些传说,好像是苏军随便一挥手就歼灭6万日军,轻松愉快比吃饭还要简单。相比之 下,中国军队的表现,就非常之差了,经常10多个师打不过日军1个师团。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消耗掉31000吨弹药,要知道,在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日军第23师团承受的炮击量已经达到了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接近一半了,可是斯大林格勒有多少德军?诺门坎才几个日军。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还损失207架战机,苏军投入的500架战机几乎一战就损失了一半。
真实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1个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亲自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苏军还损失坦克装甲车近400辆,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在诺门坎战役,苏军的后勤能力实际上也已经到达了极限,偌门坎战场的消耗极其惊人,导致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日军不再北进,也与诺门坎战役关系不大。
诺门罕战役苏军战斗力_远东战役――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役
远东战役,也称消灭日本关东军战役。 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欧洲战场的战争硝烟逐渐散去。根据雅尔塔协议规定,斯大林命令红军挥师东进,组成了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总司令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150多万红军屯兵中蒙、中苏边界,随时准备南下,消灭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
西线战事结束时,苏联在远东的兵力不足40个师,这些部队的兵力及部署也是防御性的,因为红军抗击的主要是德国,绝大部分进烂旦攻性重型武器和先进的步兵、炮兵兵器主要用于苏德战场。为了扩充远东兵力,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945年5月~7月间,调动了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第5集团军、第53集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第19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以及大量的炮兵、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等独立部队的新式技术兵器。调整后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的兵力增加一倍以上,将帅军官就超过百人之多。
所有这些部队调动都是秘密进行的,苏军采取了欺瞒战术。部队调动都在夜间进行,保证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军队不进入居民聚集地,无线电台只收不发,许多部队一般不开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化名“华西里耶夫上将工作组”,梅列茨科夫元帅化名为“马克西莫夫上将”等等一系列欺瞒手法,以达到战役实施时的突然性。
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部署是一个方面军群的建制,下辖第1、3、17方面军,第2、5航空军,独立第4军,共计42个步兵师团、7个骑兵师团、22个步兵旅团、2个坦克旅团及其他辅助部队,共为75万人,外加伪蒙、伪满军队17万人,武装的日本“开拓团”10万人,总兵力120万人左右。日本关东军没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数量也很少,火炮装备也很差,根本无法与苏军精良的T-34坦克相比,步兵没有自动武器和火箭炮,只有“三八大盖”及“歪把子”轻机枪,飞机性能更不及苏联的作战飞机。
苏联的远东苏军共有远东第1、第2和外贝加尔3个方面军,分别由梅列茨科夫元帅、普尔卡耶夫大将和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远东苏军包括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集团军及一个战役集群。兵力为88个师,其中有7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2个摩步师、4个坦克军、4个机械化军、6个步兵旅、40个坦克旅、40个机械化旅。总兵员1577700人,火炮26000多门、坦克5500多辆、飞机3800余架。还有数百艘战舰和3个防空集团军作掩护。苏军在兵员上占相对优势,而在武器装备上不论是数量上还是性能上则占绝对优势。
号称“精锐”的百万日本关东军只能是对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而言,与苏联军队相比,则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
苏军对日本关东军采用的是“向心攻击”。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和远东第2方面军的三股兵力,在三个战备方向向中国东北纵深突击。这三个方面军的攻击,以沈阳和长春为中心,呈向心形。苏军最高统帅部要求各方面军部队速战速决,避免与日军进行旷日持久的作战,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伤亡结束战斗。苏军的总攻从8月9日开始。各集团军多路齐发,同时,太平洋舰队司令尤马舍夫海军上谨历桥将指挥太平洋舰队所属各舰队,以海参崴为基地攻占朝鲜雄基、罗津和元山。苏军空降部队则在哈尔祥猛滨、吉林和朝鲜咸兴等日军后方实施空降。
随着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以及远东苏军猛烈快速的进攻,中国抗日军民大反攻日益猛烈,日本天皇感到大势已去,失败形势不可逆转,遂于1945年8月15日发布了无条件投降的正式诏书。此时,远东苏军加快了进攻速度,投入了更多兵力,8月16日攻占了牡丹江和汪精等地,全歼关东军第5军,击溃关东军第3军及其他部队。8月17日,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与苏军举行停战谈判,但关东军许多部队继续顽抗、拒不投降,苏军奋力围歼之。8月19日,外贝加尔方面军进入到赤峰、长春、沈阳和齐齐哈尔等地。远东战役正式进行了24天,激烈战斗行动不到12天。
苏联对日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达到了突然袭击效果,犹如一次东方“闪击战”。它以摧枯拉朽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全歼日本关东军。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上将事先对此毫无所知,开战时他正在大连观看日本歌舞伎的演出。等他得知情报后赶回长春,苏军已进攻10个多小时了,长春的关东军总司令部遭到苏联飞机的轰炸。整个满州战役,日本关东军成为苏军炮火、飞机和地面部队攻击的“凄惨的稻草人”,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然而,尽管在总体上,日本关东军一触即溃,但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还是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战斗。在进攻海拉尔的战斗中,一名苏军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日军射击孔,又一次演绎了马特洛索夫堵机枪的英雄壮举。在124师攻击索伦、第1集团军进攻牡丹江、第5集团军进攻虎北山的战斗中,也同样出现了一幕幕壮烈的场面。红军一女卫生员在抢救伤员时不幸受伤被日军俘获,她被日军挖去双眼,用刺刀挖烂她的阴户被折磨至死。这些英雄们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日本关东军在武器上远不及苏军,于是他们就用惯用的自杀性手法来弥补。他们故伎重演地用飞机撞击苏军坦克,日本士兵全身捆着炸药冲向苏军战群,与之同归于尽。但是这些拙劣的手段,终究没有挽回日本失败的命运。到了1945年8月底,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和在北朝鲜的其他日伪被全部解除武器。俘虏日军594000人,其中包括将官148名,毙敌83000余名。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尽管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令人遗憾之处,但是远东战役毕竟大大缩短了日本军国主义覆灭的时间。1945年初,日本尚有400多万兵力,其中近一半即185.6万侵华日军在中国,141万在日本本土,其余的分布在东南亚诸国及太平洋一些岛屿上,还有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共83艘,兵员126.5万人。美国在太平洋上对日作战,歼灭了日本海、空军的大部以及占据各岛屿上的陆军。苏联消灭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灭亡。统领远东苏军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梅列茨科夫元帅、普尔卡耶夫上将等苏军将帅们功不可没,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苏军将士的功绩。
(李贞则荐自《山西妇女报》)
诺门坎战役日苏的伤亡
苏联的损失可能也不至于到25000人之多诺门罕,因为苏军确实远比日军有优势.
但是苏军确实不太可能是完胜,因为正如二楼所言,即使莫斯科会战的时候,苏联部署在远东地区的军队都高达80万以上,还有近3000辆坦克,而面对的日军也是最精锐和强大的关东军,高达60万军队,1500辆坦克.需要说明一点,苏联牵制住的日军虽然没有中国牵制的多,但是技术装备却是最多的,而且43年以前,关东军也很少有部队调往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苏军的胜利主要显示了苏联军事思想的先进,实际上,坦克战理论,苏联有可能是高于德国的,近年越来越多的西方军事学者开始认同这个观点.至于苏联的低级军官和兵员素质则未必很强,起码面对强调训练的日军步兵时,当时装备几乎同一等级的苏军步兵不可能有优势.而技术装备上,投入作战的苏联坦克只有BT还可以说是优秀的,但是防护也太差了,而且狂热的日本士兵可以将BT的汽油发动机轻松的点燃.
至于二楼说”二战时的苏军虽装备豪华,但是战斗力并不强。 ”
我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否认苏联损失似乎很大,但是那主要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以前,之后苏联损失就越来越小了,1944年,苏联和德国损失比平均大概在1诺门罕:1.5左右。之前的苏联损失大也有很多原因,训练上的,大清洗上的,还有兵力劣势上的,苏联在1941年几乎没有组织起过战役层次的对德军有兵力优势的进攻,在消耗战中,士兵的生命被用来交换时间。因此苏联损失很大。
但是评价一个国家军队是不是强大并不在于伤亡比,而在于战争效果,德国军队在1941年面对全面劣势(包括兵力)的对手,采用偷袭的手段,还经常无法完成战役企图,而1944年,苏联的所有战役企图都基本能完成禅缺,而他们面对的是并不弱小的敌人,况且修筑有强大的工事。
一个英国军官曾经评价胜利后的苏军,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虽然苏联士兵看起来很farmer,甚至粗野,虽然军容不整,虽然武器维护谈不上精心,但是苏军却是一支可以取得胜利的军队。今天解密的西方资料其实已经说明,在冷战的岁月里西方就认为,按照大纵深理论发起进攻的苏军,威力将远远超过德国的闪电战。
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罩轿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旧译“诺门坎”。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蒙军几十万人,在这块不毛之地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此战双方调用了除海军以外的所有兵种和现役装备,尽出主力大动干戈,以关东军惨败而告终,日本陆军省被迫承认“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不过此役后人提及甚少,诺门罕战后,苏联深陷欧洲战场,此战很快被湮没于浩瀚的卫国战争重大战役中,鲜有提及;日本在国力、军力强盛之时,尽占天时地利攻击苏联,不料关东军险些蚀光了老本,自然更不愿宣讲;伪满洲国二战后灰飞烟灭,残渣余孽作鸟兽散,也无多少记录;蒙古虽称此役为建国后惟一一战,但宣传有限、影响不大。因此,诺门罕战争世人知之不多,国内有关此战的研究和公开出版物更不多见。2005年5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国内第一部从日本、苏联、中国多角度透析诺门罕战争的纪实图书——《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引燃了贺闷辩早已埋好的炸药——诺门罕战争揭开了序幕
诺门罕之战是在双方有所准备但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打响的。1936年6月,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把苏联列为了第一敌对国,并悄悄着手战争准备。8月,日本制定了或北进苏联、或南下南洋的《国策基准》,紧接着又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极为亢奋的日本认为有纳粹德国在欧洲帮忙,可以放手在远东大干一场了,诺门罕处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之中。
但斯大林并没有睡着,1938年10月,远东红军第57军更换完新装备开入蒙古。作战对象直指海拉尔的日军第23师团。这个师团以好战和擅长进攻而著名,师团长小松原长期为日本驻苏联大使馆的武官,是日本陆军中为数不多的“苏联通”,关东军的用心路人皆知。
1939年5月,“满”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关东军司令部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出兵诺门罕。诺门罕战争的进程如同战后一个日本老兵形象的回忆:“当时日本就像是一个半大小子,舞舞扎扎地向(哈拉哈河)河畔的俄国彪形大汉频频挑衅,最后大汉恼火了,一拳将毛小子揍到河里。”
第一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吃了个“窝心拳”
开战伊始,东京认为“大肃反”后的苏军已不足为虑,狂妄地宣称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3个师。关东军各部队好战情绪被激发起来,据战后日军心理机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盼望与苏军交手,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情况一无所知,却毫无理由地轻视对手。”当时日军整个处在一种病态的“亢奋”中,蠢蠢欲动。
1939年5月27日,日军向苏蒙军发起攻击,第23师团骑兵联队和重装甲车部队虽包抄奇袭蒙军指挥部得手,但很快被苏军坦克包围,一交手,关东军便尝到了苏军的厉害,日军的重装甲车比铁皮罐头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一会儿便被打成零件状态;日本骑兵面对苏军这些横冲直撞的“钢铁怪兽”束手无策,只好绝望地挥舞着马刀,砍得装甲丁当乱响。苏蒙军1个喷火坦克连和装甲车营轻而易举地全歼了日军这股快速部队。正面进攻的日军也没好到哪儿去,被苏军密集的炮火打得丢盔卸甲、损伤过半,灰溜溜地撤回了海拉尔。
关东军擦拳摩掌半天,没想到上来就吃了个窝心拳,小松原中将为轻率出击感到一阵后怕,只好丧事当成喜事办,悄悄地咽下了这颗苦果准备再战。
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第二次诺门罕之战
6月20日,第23师团全体出动,小松原带着2万多人浩浩荡荡地向诺门罕进发了,同时出动的还有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7师团主力,这个师团在日军中牌子硬,名气大,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双料王牌,被公认是日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1939年7月,《纽约时报》这样评价道:“日本第7师团的士兵们在齐齐哈尔附近尘土飞扬的草原上长期接受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于三种日军所重视的技能:刺杀、射击和冲锋。他们反复练习肉搏战,这是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其官兵据说全来自北海道,那地方被认为盛产顽强和冷静的武士。”
被誉为“国宝”的第1坦克师团是全日本当时仅有的一个坦克师,从来就没舍得用过,这次也上了前线;关东军航空兵主力倾巢出动飞抵海拉尔机场。为了第二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动了老本。可令东京想不到的是,此刻他们的对手已换成了苏军一代名将——坦克战专家朱可夫!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跟朱可夫玩大兵团作战,小松原等人就有些小儿科了。
日军的计划是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坦克师团正面强攻,但坦克攻击并不顺利,从7月1日起,第1坦克师团的多次冲锋都无功而返,苏军顽强地把守着河东岸阵地。只有7月3日晚,第4坦克联队利用大雨掩护和苏军的麻痹,奔袭苏军第36摩步师重炮阵地侥幸得手。从战术意义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奇袭,这也是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诺门罕战争中惟一的一次胜利。
7月4日,苏军将偷渡过河的关东军步兵主力击溃后,朱可夫将军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正面的日军坦克,苏军两个坦克旅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冲入日军战车群中。在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近千辆各型战车相互厮杀,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尘弥漫,亚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开始了。苏军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装甲车等各型现役战车相互配合,简直把诺门罕当成了新武器实验场,打得日军八九式坦克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日军坦克和装甲车,很快变成了一堆堆冒着黑烟的钢铁垃圾。此战之后,日军坦克部队基本瘫痪了。安冈坦克师团的溃败极大震动了东京,认为造价昂贵的坦克不宜再用。其实有一点不好明说,用士兵组成“肉弹”攻击简单、便宜,还能体现日军的“勇敢”。
朱可夫将军战后这样评价日军坦克部队:“坦克非常落后,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死盯着迂回和侧击这一种办法,很容易被消灭。”整体上看,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二战期间既无战术也无技术。
在正面鏖战的同时,关东军航空兵出动了三个旅团奔袭了苏联的塔木斯克机场,这是亚洲空战史上第一次大机群成功突袭敌方机场,战术上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苏军前线飞机损失大半,一时丧失了制空权。不过,苏军新型的伊-16战斗机投入战斗后,很快夺回了制空权,苏联空军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机进攻队形,首日交锋便用火箭弹将6架日机打得凌空爆炸。苏联空军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创造了正面撞毁敌机自己却安全降落的奇迹,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多个王牌被陆续击落后,关东军的飞机更多时间是呆在地面上了。
这期间,日军还卑鄙地动用了石井部队,(即臭名昭著的七三一细菌部队)秘密向哈拉哈河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由于苏蒙军的饮用水来自后方铺设的输水管,所幸没有大的伤亡,日军虽三令五申不准饮用河水,但还是有不少士兵在极度干渴下偷偷喝了河水,成了细菌战的牺牲品。战后日本关东军军医部统计,整个作战期间前线共有1173人因病因不明死亡,关东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肉弹”没顶住炮弹——第三次诺门罕之战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打响不到半个月,关东军损兵折将已近万人,坦克、装甲车、飞机、野战炮等技术兵器损毁过半,日军隐隐感到苏军并不像东京所想的那么好对付,于是破釜沉舟,决定动用珍藏的远程重炮部队。7月15日,关东军驻满洲各地的炮兵联队纷纷忙碌起来(包括驻旅顺的守备炮兵),重型履带牵引车吭吭哧哧地将一门门炮管硕长的加农炮从洞库中拖拽出来,关东军拿出了全部家底。
7月23日,日军大口径火炮一起开了火,整个诺门罕战场火光冲天,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炮击,据记载为日本陆军史上首次,关东军这次要砸锅卖铁拼老命了。不过日本炮兵从未受过超远程射击训练,也从未经历过饱和射击,虽打得热火朝天,但前沿传回消息说效果并不好,精度尤为不够。战至中午,炮群一口气打出了近万发炮弹,这种消耗在日军战史上是惊人的,照这样打下去要不了几天关东军就得破产。更令关东军恼火的是重炮相继发生故障,多门重炮炮架折断,炮身过热、膛炸、炮管烧蚀等事故层出不穷。
下午,转移到新阵地上的苏军炮群开始反击,大量炮弹发出令人恐惧的呼啸声,暴风骤雨般砸在了日军炮兵阵地上,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面对苏军排山倒海般的打击,日军还击的火力近乎于呻吟,步兵甚至请求旁边的炮兵千万不要还击,以免招来更猛烈的打击。日军记载:“苏军的还击远远超出预料,密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从未见过的,阵地被黑云一般的烟尘覆盖,能见度只有两三米,浓烟遮住了视线,到处是伤员、尸体和损毁的兵器,无一处完好的炮位。”炮战延续了三天,日军已毫无还手之力,骄横的日军垂下了头,炮兵决战又输了。
既然空、坦、炮方面接连失败,日军只好又回到步兵“猪突冲锋”——即像野猪一样不顾一切低头猛冲的老路子上,这是日俄战争时的老套路。入夜后,数万名日本步兵一起冲出了掩体,端着刺刀呐喊着发起了集团冲锋。一时间日军歇斯底里的叫喊声响彻了整个诺门罕夜空,令人毛骨悚然。月光下,几万把闪亮的刺刀明晃晃地折射出一股凶残的杀气,关东军的眼睛都红了。
当日军冲到苏军阵地前沿时,苏军突然打开了车载探照灯,几千发照明弹也先后升空,暴露在强光下的日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就成片成片地被打倒了。在指挥官带领下,日军继续不顾死活地冲锋。多年的军国主义教育和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使日军普遍有一种亡命徒似的作风,但亡命徒式的勇敢并不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据战后统计,关东军连续几次大规模夜袭作战,共伤亡5000多人;苏军仅阵亡263人,防线后缩2—3公里。观战的德国武官目睹了日军这些疯狂的举动后,瞠目结舌,给国内发回的报告中称日军的战术水平至多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横扫千军如卷席——朱可夫的反击
诺门罕的战事持续了3个多月,日军虽一再受挫,却丝毫没有退意,一切迹象表明,继续防御无法遏止日军的疯狂意图,连续的胜利使苏军士气高涨,该大反攻了。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进攻的命令20日凌晨2点45分传达到一线连队,对面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军反攻做到了最大的突然性。
总攻第二天,苏军两翼包抄的装甲部队顺利会师,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同时,强大的炮火和密集的轰炸将日军所有前沿炮兵阵地、观测所、通讯站完全摧毁。第203伞兵旅突袭敌后,成功地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日军已成瓮中之鳖。东京不肯认输,怎么也不愿相信堂堂的“大日本皇军”会失败,命令部队立刻反击,不能坐以待毙。(从总体上说,日本军队的作风二战时期应该算顽强的。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几乎没有成建制缴枪的部队,这是日军惟一可以标榜的一点资本。)
8月24日凌晨,反攻部队纷纷从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来,等日军完全脱离了阵地之后,苏军的炮火铺天盖地般打了过去,无处躲藏的日军伤亡惨重。一天的反击中,日军仅仅前进了不足两公里,但伤亡却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尸体多得摞在了一起,让人无处下脚。日本战史记载:左翼进攻部队只剩下7名军官和87名士兵,旅团长小林少将右腿被打断,险些让人踩死;右翼进攻部队中了苏军埋伏,森田彻大佐率队冲锋被打成了“筛子”。关东军的疯狂反击失败后,防线全线崩溃,苏军追击到将军庙一线停了下来,歼灭关东军主力目的已基本达到,斯大林不想在远东引发苏日大战。
诺门罕前线的日军最后仅剩下400余人,整建制跑出来的只有骑兵联队百十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打断,后来这位大佐在海拉尔医院治疗时,不知怎么惹恼了伤兵,被人用刀活活地砍死在病床上。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损失了近50000人,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旅团)、第1独立守备队(旅团)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损失殆尽,11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
9月3日,关东军停止了一切战斗行动。东京肯罢战的原因一方面是前线已无可用之兵,一方面缘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消息传来,无疑给日军当头一棒。签约前德国根本没打算跟日本通气,希特勒从心里瞧不起这个弹丸小国。当初《反共协定》签订后,日本一直追在德国屁股后面要求再搞个军事同盟,而希特勒则哼哼唧唧,始终不予明确答复,日本首相为此曾先后与德国进行了70多次磋商而未果,没想到德国却悄悄地先与他们共同的敌人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弄得日本狼狈不堪。日本政府颜面尽失,内阁只好宣布总辞职。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不仅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也输得精光,成了国际舞台上一个令人耻笑的跳梁小丑。不久,“南进”派渐占上风,东京重新调整国策。日本从此将目光移向了太平洋和东南亚,准备与美、英分羹。
“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193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这样评价苏联红军和日本军队在蒙古草原上的这场苦斗,时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直到两年后日本人的炸弹劈头盖脑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国人才明白过来,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美国人为自己的骄傲和轻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伦兹教授曾说过:“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蝴蝶效应”却令人瞠目。诺门罕战争便是典型的一例,当初谁能料到亚洲腹地一场不起眼的边境冲突,会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苏联从而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拚得灯尽油枯,幸亏关键时刻苏联抽空了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才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没有诺门罕之战,斯大林绝不敢冒此奇险。另外,诺门罕战争期间,正值我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战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诺门罕战争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袭击英美,不久日军便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日本兵败亚太战场。可以说,诺门罕战争是二战早期最精彩的一个伏笔。
从军事角度上看,苏联通过此战检验了陆、空军的各种新装备,锻炼了“大清洗”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升了曾一蹶不振的士气。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战就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打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